说明:《石壕吏》教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石壕吏》教案 篇一一、读准下列字音
吏:逾:邺:戍:咽:妪:泣: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仗与语法。古体诗又称古风,可分为七种: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请你在课后就上述七种体制各找一首)
“三吏”“三别”
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
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
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
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
七、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
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www.bai www. huawen.cn 教学时数1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 ……此处隐藏2354个字……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课后反思〗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 篇七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情节生动
②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石壕吏》教案 篇八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石壕吏》教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