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科普小论文【通用多篇】

时间:2025-07-16 07:11:41
科普小论文【通用多篇】(全文共11440字)

【导读】科普小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科普小论文 篇一

先来看一段李淼的简介: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199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1996~1999年在芝加哥大学做资深博士后。1999年归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

若论学术背景,与李淼比肩者自然也有,不过中国的科学家鲜少能将作学术论文的笔头调转来写科普文的,他们缺少这一种写作的习惯和传统,甚至是理念——总是埋头于学术论文写作,不屑也无心来为民众写科普文(中国国民的科技素养不高与此现象也相关),更别说将科普文写得通俗、生趣的少之又少。

与更多的人分享

李淼归国后,于2000年前后在一个“超弦论坛”的网站上,开始尝试着将严肃的历史和科学、八卦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的“弦论小史”,后来便结集成一本《超弦史话》。据他自己的描述,这本书“并不能算给普通人看的书,而应该属于高级科普”。2006年,李淼应邀在《新发现》杂志开设专栏“惯性参照系”,就科学话题撰文,“多数是自己研究领域的物理学的新进展,或者日常现象背后诸如智商、点击率等话题”,直到今年,将7年来近80篇专栏内容同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了新书《越弱越暗越美丽》。比起《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要通俗、趣味许多。

李淼说,书写这一类文章,向来不以教化的心态,而只是想与众人分享,并且随着受众范围的扩大而写得愈来愈通俗。“开始的时候,我只想和同行以及学生分享对最新进展的想法。后来,写作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从学习物理的本科生,到对科学感兴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现在,我再次扩大自己写作的受众,比如让中学爱好者也能看得懂。”

新书的书名吊诡,让人摸不着头脑,却暗藏了李淼近年的几个研究方向——近年来,他致力于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领域的研究,“弱”是指万有引力(因为它是各种相互作用中最弱的一种,但有时是最强大的力量),“暗”则是李淼最擅长研究的暗能量。包括量子场论、全息暗能量模型、宇宙学矩阵模型、弱引力猜想……宇宙学何其深奥,光是这些名词便让非专业人士看得双目昏花,但李淼却写得让对科学无甚兴趣的人也读得津津有味。

例如《阿凡达的灵魂传输》以量子传输讨论纳威人灵魂传输的可能性,“电影《阿凡达》在这里似乎严格忠于科学,因为在量子物理中,我们有所谓量子不可复制原理,即你不可能将某个量子系统的态严格复制到另一个量子系统上去,除非你破坏原来那个系统的状态。所以,你的灵魂只能传输到阿凡达的大脑中去,却不能被拷贝过去……”。

例如把两维全息图比作万花筒,“这个万花筒就像一个奇妙的自组装置,它需要引力才能产生图像,同时,它也产生引力。引力在万花筒的解释就像弹簧力,不是基本力,而是很多很多组元共同合作引起的宏观力,而且这种宏观力有特定的性质,叫做熵力。熵在物理学中指的是混乱度。熵力的一个例子是耳机线,我们将耳机线整理好放进口袋,下次再拿出来已经乱了。让耳机线乱掉的看不见的‘力’就是熵力,耳机线喜欢变成更混乱。同样,引力是万花筒中的那些组元倾向更混乱状态引起的。”

甚至将神话和宇宙学联系起来,写了一组《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玉皇大帝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三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众神之神,按照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他这么关心人间的事,只能说明他出生得比较晚,应该是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玉皇同学的年龄大致如此,大约是同学的三分之一。”读来很是轻松有趣。

但是趣味并非等同于娱乐。李淼说,“科普书首先要做到精确,在不放弃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再做到通俗。有些科普书为了通俗,为了轻松,放弃了精确,这是不可取的;有的科普书,甚至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加不可取。”这或许是一个科学家与毫无专业背景的科普的不同,因而在书写思维的体制内便有本质的不同。

骑“瘾”南下

李淼回忆起这段写科普文的经历,起先是应邀写专栏,“上了贼船”无法推脱,到后来倒是有了写作的“瘾头”。

写罢《越弱越暗越美丽》的李淼,最近正在完成新一本科普书《三体中的物理学》,一听书名便知是与刘慈欣的《三体》有关。前几日他将其中一章的开首文字到微博,试探读者是否能接受行文风格,并且说“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做研究多年的老年人,无论如何写不了那种抒情或娱乐的开头。”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期待。而且,他也被刘慈欣、姚海军“忽悠”起来写科幻小说,目前已完成了200个小故事,计划再写些微科幻、短科幻,在写完《三体中的物理学》之后。

不仅写科普文、科幻小说,他甚至自由畅快地谈起音乐,写起了诗歌。

只能通过一次性的事物看见你

彗星一样美丽的前额

只一次抬头,空中两轮明月

相对的酒窝

(《想象》)

这样的诗句,读来也是别有一番不同于寻常诗歌的意境吧。当科学家写起诗歌,不容小觑,全宇宙的诗意都窜入字里行间。

其实李淼自幼喜好文学,1960年代的那些内部流传的苏联小说、中国古典小说、旧体诗,都是他在那个年代处于阅读饥渴状态中的食粮。当初本想报考文科专业,却因为家里觉得“学文科以后可能会倒霉”的顾虑,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夯实数理化的基础,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之后近二十年的求学之路,暂且搁置了文学的热情,直至2004年遇到海子的诗歌,起念写起诗歌。写诗歌写科普写科幻,与其说是创作的瘾头“作祟”,不如说在某一刻触碰到了他内心所积蓄的部分,是爱好,是修养。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 篇二

世上有无数美好、甜蜜的东西,人们幸福地拥有它,尽情地享受着它。但是,灾难却一次又一次肆虐,将美好无情地抹去,把伤痛永远地存留。

2008年……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天气晴朗,万物尽情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人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光:孩子上学,大人上班,老人休闲……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

北京时间14点28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巴蜀大地顿时山崩地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无数生命被废墟掩埋,数十万同胞离我们远去,数百万同胞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地震,震裂了房屋,震碎了人心。

灾难已经过去,但伤痛仍在继续。难道我们就只能仍灾难摆布吗?

2058年……

整整 ……此处隐藏6908个字……“高中及大学生”、“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专门学者”和“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为主要对象,“力求科学知识之普遍化”,“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专门家读之不嫌浅”。1933年,科学社还创办了专门面向一般民众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其目的在于“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受科学大众化热潮的影响,三十年代以后,不仅像《申报》、《读书生活》等综合性刊物开始陆续刊载科普作品,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批具有科普性质的专门科技期刊。如《电业季刊》(1930),《陕西水利月刊》)(1932),《棉业》)(1933),《无线电》)(1934)等。

三、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使科学走入民间

在寻求科普道路的早期,鲁迅最先尝试的科普教育形式就是翻译和写作科学小说。在他看来,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浅文化社会层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是推行科普教育,启蒙思想的重要利器。虽然晚年的鲁迅对小说的编译工作做得较少,但用小说来进行科学普及一直是他从事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经他倡导,这一形式在同期及三十年代以后为多数科普教育工作者所继承和发扬。

三十年代前后,陶行知开始认识到科学小说、科学文艺于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1931年,他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在创办“自然学园”的同时,不仅亲自撰写科学小品文,还邀集高士其、戴伯韬等翻译或创作了大量通俗科学故事或小品,并邀请陈鹤琴出面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共计108册。其中,《儿童科学丛书》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矿物、数学、农业、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领域,旨在“引导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学的孩子”。由于这套书注意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单小朋友可以看,而且凡是幼时没有学过科学的成人都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并且,这套丛书又“略依年龄学籍排列”,因此教师和家长还可以依照此书来指导不同学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科学,该丛书遂成为当时少有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教材之一。

此外,受鲁、陶二人的影响,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的三十年代,我国科学小说、科学文艺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董纯才翻译出版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贾祖璋在推出《鸟与文学》之后,又于1936年后陆续出版了《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等科学小品集。顾均正于1936年前后相继推出《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等科学小品集。同期,高士其也先后出版了《文明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茶馆》等科学小品集,并创作了《菌儿自传》这一著名的自传体科学小说。此后不久,郭以实发表了科学童话《太阳请假》,孙铭勋也发表了科学童话《自然太太》,等等。

除上述科普教育推进个体之外,主要的科学团体和报刊杂志也纷纷介人科学小说和科学文艺的创作与刊载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小说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大众化运动。

四、培养科学教师,造就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科学教师是实施和推广科学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可以说,无论是造就科学的小孩子从而造就二十年后之科学中国,还是改造乡村教育以改造乡村社会,进而“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都必须依靠科学教师。然而,与科学教师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科学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科普教育需求的现实。有鉴于此,主要的科普教育推进个体和团体开始纷纷参与到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来。

1.创办师范学校,培养科学教师

如中华教育改进社继孟禄对科学教育的批评之后,就将调查和改进学校科学教育作为基本的社务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介人科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事业。

大教育家陶行知于1932年筹建儿童科学通讯学校,除招收中小学生之外,还特别招收小学教师和师范学生,力图通过为期两年的自学和辅导,增进他们从事科学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1934年陶行知正式创行“小先生制”,鼓励接受了一定文化和科学教育的儿童以“即知即传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对小先生普及科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和尝试。在战乱不息、经费拮据、正规的师范教育难以维系的情况下,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可谓“普及科学教育的急先锋”,用陶行知自己的话来讲,它可以攻破“先生关”—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攻破“娘子关”—解决中国女子的初步教育问题,还可以攻破“买卖关”、“衰老官”、“饭碗关”等普及教育的二十七大难关,最终将教育和科学的种子四处撒播开去,“创造新的中华民国”。

2.联合举办科学教师暑期培训班

受孟禄、推士等人批评的刺激,中国科学社等主要的科学团体也“着手把改进理科教学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并开始与教育团体联手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1923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杭州教育会召开第八次常务会,会上社长任鸿隽在致辞中说明该社今后的工作目标,决意把组织发展科学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会上还就中学科学教授法的改进问题进行了讨论。1924年,中国科学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团体联合在清华大学举办暑期科学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里,科学教师可以在暑期的数月中,通过专家指导,继续深人地学习研究,以提高教育水平。此外,中国科学社还在江苏省率先实验其科学教育计划。为了改进中国的科学教育,培养和辅助科学教师,中国科学社还特别设立了改良科学教育委员会,专事调查各中等学校的科学设备、教材书籍,并随时提供辅导以期有所改进。

3.面向中小学教师,出版刊载大量的科普读物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 篇五

秋天来了,我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908航空科普馆。

我一进去,那里就有很多同学,我进去签了到,然后领取了一个牌儿,上面写着“5号”。待了一会,一个阿姨说:“挂绳是红色的跟着我上二楼。”另一个阿姨说:“挂绳是蓝色的请按序号排队。”因为我是蓝色的,所以我就跟着阿姨去了三楼。

我们到了三楼那个阿姨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叔叔,他姓魏,他是一名飞行员。我们叫他魏叔叔,他给我们讲述了飞行员的生活,飞行的部位……魏叔叔讲的是那么的细致,我们听的也很认真,叔叔又给我们每人一盒飞机拼盘,让我们拼。

我开始拼了,一开始我以为很好拼,可是后来我又不这么认为了,我拼着拼着,一个很小的零件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那么小,很难找,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接着我拼的就很快了,可是在拼飞机舱盖的时候不小心又把那的一个小东西给弄断了,我心想:这可怎么办呀?后来想:就这样吧,也不能挽救了。终于我把飞机拼好了,我真开心!

我们又去了二楼,穿上机长服,戴上帽子,但是帽子不多,不是所有人都要戴,一个阿姨给我们讲解飞机的名称,还给我们看了关于飞机的视频。然后我们又看了些飞机。过了一会我和傅萱萱进了模拟飞机,她开的是晚上,我开的是白天。最后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

这一天我真开心,我真快乐!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科普小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科普小论文【通用多篇】(全文共1144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