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大学语文论文通用多篇

时间:2025-07-25 07:11:40
大学语文论文通用多篇(全文共25249字)

前言:大学语文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语文论文 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加强师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这与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大学语文本身学时较短,而大学语文的培养任务又非常繁重,再加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一味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向实用性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过于重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较低。有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经常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进行授课,而这些任课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肤浅不具备创新能力,难以堪此重任。为了推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第二,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选择。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单纯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比较耗时耗力,良好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教材在应用传统文化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注重听、说、读、写能力,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教材有利于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有莫大助益,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育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因此诱导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但要做好课程 ……此处隐藏21641个字……问题的解答或多或少的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此时教员必须统观全局,适时转化矛盾,排除干扰,促使教学过程向预定目标迈进,保证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学员的活动,但每一项活动无不渗透着教员的主导意图。

1.1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员应具备这种“发现‘美’的眼睛”,尽可能发现和挖掘学员身上的闪光点。一次语文课上,我先让学员看《红楼梦》的有关片断,接着分析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请学员回答。不知是这位学员没专心,还是对《红楼梦》真的不了解,竟然把袭人和宝钗两个人物弄混了。对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他竟然犯了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众皆哗然,也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对这个错误我不可能无动于衷,否则课程就显得不连贯,很生硬;我也不愿指责这位学员知识的缺漏,否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等笑声平息后,我真诚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她们都是受封建礼教束缚之深的封建淑女,都有想依附封建势力飞上高枝当上宝二奶奶的野心……”,很自然地将课堂过渡到下面的教学内容。从大家心悦诚服的神情和那位学员的释然一笑,我知道这一解释得到了认可,教学过程顺利疏通了。按正常情况,学员回答失误应该批评,目的是引起注意,认识错误。但如果能忽略学员的失误之处,及时肯定学员的发现,巧妙地抓住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予以肯定,不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同时,也符合辩证法原理和教学激励性原则,有助于创造愉快的气氛,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1.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学记》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有时学员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猛然一听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有毛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谬误。遇到这种情形,教员不能回避,应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讲课的轨道,使课堂教学顺畅、自然地进行下去。如介绍建安文学时,我讲到曹操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战乱对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表现对人民苦难的关心,有学员就提出质疑:曹操是个奸雄,阴险狡诈,手段毒辣,怎么可能对人民有同情心。简单说,一个优秀的精神现象怎么可能从一个奸雄发端呢,看来中国戏曲舞台上曹操白脸奸雄的形象在学员心中已根深蒂固。学员的这一困惑显然是受了小说和戏曲的影响。这一看法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又不完全正确。课堂又出现了不和谐音。我并没急于纠正学员偏颇的看法,而是引用前面已学过的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句话启发他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让学员明白,看问题各有各的角度,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的道理。看人亦不例外。

因此,探析曹操诗歌时我们应考虑到的是,不仅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曲中的不同,而且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和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流变性有关。然后通过对曹操性格的分析过渡到曹操诗歌的内容特点,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加深了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做法,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利于保护学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1.3巧借内容,暗示提醒

课堂上,有些学员常有小动作,随便讲话、做作业或看与教学无关的书籍。我们的学员都是20岁左右的准成年人,此时教员若一味指责呵斥或挖苦讽刺,不但会刺伤其自尊心,还会转移其他学员的视线,切断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

教员可借目光神情传达所要表达的愿望、态度,唤起他的注意力;或在巡视讲课时暗中提醒,以示警戒;若不奏效,还可巧借教学内容给以暗示,显示出高超的课堂应变艺术。一次讲授模糊语言的应用时,碰巧有位学员看课外书,我便就地取材用了一句模糊语言“有人正在课堂上做不该做的事”。那位学员一听就知道我是在批评他,马上放下了手中的课外书聚精会神地听讲。在不干扰正常教学,没有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况下,我制止了课堂的违规行为,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4缓解冷却,排疑释难

有时学员会提出一些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备课事先未估计到的,有的是超越自身水平能力的,这些问题常使教员措手不及。教员一时无法解答,又不能责备学员,更不能不懂装懂胡诌一通,便可采用缓解冷却法。如《诗经》中的《周南音》篇,是反映劳动人民在山坡上采集金首时欢快劳动情景的诗篇。授课时有学员提出异议,表示对诗歌内容难以理解,不合情理。理由是首”,

按照书上的解释是“车前草,一种中药,可治麻风和不孕”。认为古人采集苯首,当是为家人治病,如家中有了麻风或不孕的病人应当是件非常苦恼的事,怎么会是边唱边采显得很欢快呢,太不合逻辑。此语我始料未及。但我马上想到,会不会是教材对“苯首”的解释有误,金首究竟为何物,我也不甚清楚,对学员的疑问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采用缓兵之计。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金首又称车前子,有清热明目止咳的功效。中国民间有以车前草为食物的习俗。春天采集它的嫩叶,煮成汤,味道很鲜美,跟春天吃莽菜差不多。按照这一解释,诗歌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我把这一发现告诉学员时,不但解决了课堂上的疑难,而且树立了在学员中的威信。

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往往都是教学计划之外的事。它说明我们的学员有参与教学、思考、质疑的欲望。教员要珍视这些欲望,给学员提供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同时,这也给教员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艺术处理课堂意外对教员的要求

(1)敏捷的思维。施教对象的能动性和施教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施教者必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员在教学艺术的创造中,面对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意外情况,要能以敏锐的观察、果断的意志,在瞬间作出决断,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控教学活动,作恰到好处的有效处理,使之呈现“柳暗花明”的教学佳境。

(2)广博的知识。要想在瞬间判断学员见解的正误,对学员的质疑作出正确的回答,没有广博的知识不行。只有学员所言均在教师的知识范围之内,教员才能够迅速判断并应对自如。

(3)精通教材。课堂上学员提出的问题,都和教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问题从教材上就可找到答案,可指导学员课下自行阅读教材,不必一一作答;有的问题离教材较远,但也和教材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胸有成竹。

(4)谙熟教法。“教有其法,教无定法。”这“法”即是一些常规教学模式,教员应该在实践中发掘总结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驾驭这些规。同时,“教无定法”,高明的教员总是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做到变中守常、常中求变,达到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化境。妥善处理课堂意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认真总结,有意积累在课堂应变中的经验和教训,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就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艺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语文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大学语文论文通用多篇(全文共2524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