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心经原文欣赏【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篇一空有形相没有?有。什么是空的相?所以观自在菩萨又跟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是诸法?什么是空相?诸法是有,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诸法总说就是前头所说的五蕴,色法就一切形相都包括在内了,受想行识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但是这些法所有的形相都是假的,经文上说它是空相。空相是什么相?真空实相,就是观自在菩萨证得的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的那个实相。拿什么照?他证得了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照的,这是真空。光说真空也不行,还得说说真空所观照的境,真空所对的境是什么?所以要解释诸法,就是讲诸法的体、诸法的空相是什么样子。不是生灭法,不是染污垢净,也不是增减法,这举六个,三对六法。空相就是真空的实理,观自在菩萨能照的那个照,用那个一照就知道诸法都是空相。
那个照就是般若智慧,那个般若智慧就是空相,智慧本身是空相、是无相。这是解释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有没有离开诸法呢?要是离开诸法了还说什么空相?但是又不是两个,诸法空相即是诸法,诸法即是空相,你要做两个解释就错了。离开诸法去说空相,那幺离开诸法了还有什么空相可说呢?真空之相是什么样子?就是诸法。这个要大家参一参,多想一想。现在你心里的思惟,你面对一切境界相,这些境界相都在色法里头,就是五蕴法里头。五蕴法就是心法色法,离不开这两个。有上显空,空中显有,二边都不存在了,真空不随缘了,那叫离相真如。这个道理不是一时的能明白,但是得要多去思惟。
心经上告诉我们,就是你要修。怎么修呢?观。怎么观呢?想。对我们来说就是想,你就好好想一想吧!假使没有我的身体,你观想成熟了、成功了,没有身体,你可以到忉利天上看一看,到大梵天看一看,你可一念间就到了极乐世界,到那先参学一下子,然后再回来,你可以来去自由了。五蕴皆空了,那个般若智慧的光明就放出来了,完全是智慧。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去,早晨起来一睁开眼睛,先到十万亿佛土供养诸佛,回来再到极乐世界吃早饭。你把这个观想想一想,怎么到的?岂止极乐世界,你假使一作意,无量世界都在你思惟当中。但是不是你的妄心,妄心思惟到不了。
妄,没有妄你怎么修?藉假修真,真得到了,妄才消灭掉。你的妄消灭掉,随众生妄缘。观自在菩萨他照的不是在娑婆世界,那他到了娑婆世界助释迦牟尼佛扬化的时候,他跟舍利弗说,他自己有没有?有没有舍利弗?大家想想,观一下子。舍利弗是空的,他对谁说?他自己也是空的,能说所说都是空的。但是这个是执着,说空说有都是执着,非空非有才是真正解脱。
简体: 篇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 篇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 ……此处隐藏3949个字……导,不领受世间,领受出世间,寂净安乐,这也是领纳为义,领受!行,就是运动义。我们这个心经常作如是观,作如是想,不想世间。行!识,我们的八识它有两种的功能,一种是净法,一种是染法。八识是含藏义,它给一切染净诸法作种子,一切法总依,都依着这个识。但我们取净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行,假着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来修行,照见!
这个是指着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是照见这五蕴皆空的。咱们在五蕴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执愈深,也就是造的业愈来愈重,那跟菩萨是相反的。在我们一时所起的这个观行的时候,现在要返妄归真,就是依着心经来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着很多法,就依着心经的法,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着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我们也学习着怎么样的去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入观的时候,观就是想,他想什么?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为现在我们无知,没有认知,我们这个心所有的识是分别的,不是甚深的般若。这是识别,了义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只能从浅入手,深的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浅的呢?先观人空般若,以后再进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够有进入了,再观实相的真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我们凡夫都可以发大心,直接从真空实相入手,这就叫超二乘。
菩萨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观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人我空就是世间相,这个般若我们能进入,但是离证得还有很大的困难。没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烦恼就断了,人我是非人间相全都没有了,但这个是很浅的。深般若必须得达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圣法!一切圣贤、一切经教全不是真实的,方便引你入,这是菩萨所入的。真空实相般若,那些菩萨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
在华严经中咱们讲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那你观的时候周遍含融。观理法界的时候,真空。观事法界的时候,随缘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谛。真谛跟俗谛结合了,二谛融通,那种三昧,我们经常念偈的时候,“二谛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观自在菩萨现在他做到了,所以说观自在!他在修观的时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众生却放不下,他为了让一切众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观想的都传授给一切众生;就是他所证得的甚深般若波罗蜜,让一切众生也照着这样观。只要这样的去观,就能证入真空的体性;证入真空体性,就能得到诸佛的无分别智,能够照他五蕴的身心,照他五蕴的身和心。完了识,从体而起的用,用还归体;用还是体上来的,还归于体;因体而不寂然的常时起妙用,永远度众生,那就是让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但是这一照就进入了。
所以在经文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你空不掉,为什么呢?你没有这个智慧,你遇到什么执着什么。我们前几天讲金刚经,那也讲得很多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不是一个般若吗?六百卷般若就是一个般若,它对哪一类机就说什么样的法,语言、文字上不同,这是显体的。但是体无二致,体本来就是一个。假这个来形容着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到自在了?因为观就是修,观就是观照的意思。我们一般想,我们坐那个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有不坏的?没有。哪有不变的?没有。就是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这个观很深的,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断灭空,特别注意!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佛跟须菩提说可不能落断灭知见。空,不是断灭。所以在法华经、在华严经里面,它都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两个含义是一样的。
因为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以智慧来观照,就照,“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能入了。这个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证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观什么呢?观五蕴,五蕴是境界相。我们这“色受想行识”全是假法,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是照见了五蕴。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证得了,证得了才有照。以什么照呢?以智慧照。这个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观,是能观之智。这照字在果上说,观自在菩萨成就了,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在我们现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在因(我们现在是因)我们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别,分别外头一切境界相,分别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坏的;而生老病死苦、爱别离、五蕴炽盛,全是假的。这在因中,你这一照,根本没有,那还谈什么?你也不用起分别心,到你那个心对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分别的念头了,只是在你智慧观照之中,这你的功夫才是入进去了。但是这个观从浅入深。
譬如我们现在你感觉你哪一样的贪爱心重?爱财?爱色?这个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质都在色法当中。但我们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关系了,在经上讲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见的这个见是真的,这见性,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着心经修行,这个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见哪个了,哪个不是真实的了。认识它!照见就是认知的意思,你认识它了。好比这个花,你一见到它就是它必坏,现在很茂盛,但是这是假的,短暂就坏了。它未生的时候,没有;生了之后,不住,很快就变灭,变灭就消失。生住异灭,异就是它变化当中。
因为菩萨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这个智慧来观“色受想行识”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识是妄想境界,是从你妄想境界而生的,这叫四大妄想,生住异灭这四大幻想,都没有自己的体性。为什么呢?它可以坏性,本体本来就不是实的,是空的!所以说四大皆空,地水火风都是空的。众生不了地水火风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实的,就像水里的月亮是空华,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们平常执着五蕴,把它当成实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难是从这个而产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苦难就不存在了。这个东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体性,把这一切幻有的东西当成真实的,这个是由你妄想心分别的,那真空就愈离愈远。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来了,以你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那我们没有这个智慧呀?你可以学呀!现在我们学心经就是要产生这个智慧的,如果你把这一切都当成空的,那就什么苦难都没有了。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么也都没有了。
我们经常感觉很苦,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当你烦恼最厉害的时候,你静下来,你找找根源,烦恼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怎么会让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时候,烦恼从何起?何者是烦恼?你就拿不出来了。拿不出来就是没有,因为它不是个实在东西。你能把你烦恼拿出来给别人看一看吗?办不到。真正要你找烦恼,你就感觉不烦恼了。所以你最烦恼的时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烦恼了。
但是这也是依着经上所说的,你要想离苦得乐,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离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心经原文欣赏【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