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0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我要的葫芦》教学设计《我要的葫芦》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本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满脸欢喜;第二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两幅插图对比鲜明,教学时若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悟课文内容。该文有几处反问句和感叹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悟这一语言现象,并在读悟课文中尝试将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技巧。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透过课文的内容去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掌握了一定的认字技巧和写字技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和发散性思维。本篇课文生动,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一定很喜欢阅读。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一点难点,为什么可爱的小葫会落呢?因此,我以此问题为突破口,让孩子自主发现,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
三、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会认读“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言、每、治、棵、挂、哇、怪、慢”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从感悟作者笔下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却得不到葫芦的过程,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知道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并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文中“字宝宝”,学会“字娃娃”,读准带有生字的新词。
2、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葫芦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师适时引导说出葫芦藤得样子:茂盛的绿叶……)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指名读课题。相机简介“葫芦”:“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是白色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可做蔬菜,长成后硬壳可做器皿。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我们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1的设计是有的孩子没见过葫芦,让这样的孩子对葫芦有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别的孩子的描述了解一下葫芦生长的特点;2的设计是自然而然且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学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好三件事:
1、标清自然段。
2、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3、读通课文。
(预设:初读课文的三步:一轻生或不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标上自然段;二圈出生字,用巧方法识记;三再读课文,读通顺句子,把读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师巡视指导,关注阅读、识记生字较差的学生。)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准读音。
(1)指名拼读,全班跟读。(2)全班拼读。(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课件上的无音节生字。如有读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给推荐一个记忆方法。
2、记忆字形。
葫::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湖”字去掉三点水。组成“葫芦”。
挂:提手旁加双“土”。组成“挂着”。
些:横部,左上容易错,不能丢掉竖。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数量。
盯:左边是眼目旁,右边是“丁”,指不错眼珠地看。
居:上边是尸字头,下边是“古”,组成“邻居、居住”。
(预设:“葫芦”是一种植物,所以是草字头,“葫”的下面是“胡”字,提示了“葫”的读音;谢谢别人要说话,所以“谢”是言字旁;蚜虫是一种小虫子,所以蚜虫的'“蚜”是虫字旁、、、、、、)
(师适时对识字方法进行归类。)
四、游戏巩固识字效果;“识字小擂台”
(设计意图:1是强化学生对初读方法的掌握;2教给学生归类识字,或其它识字的巧方法,提高识字效率;3提高课堂效率;4激发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读书方式:单独读、几人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检查读。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读,互听互评,师随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评价别人读的好坏的同时,逐渐明确自己该怎样读。)
六、作业:
画一画这些可爱的小葫芦,注意“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感悟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还认识这些词语宝宝吗?
(课件出示词语:葫芦、瓜藤、好哇、盯着、邻居、治虫、奇怪、蚜虫、每天、自言自语)
来,一起和他们打打招呼吧!(齐读)还有更难的哟,也认识吗?
(出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抽读,齐读)
小朋友们真能干,我还想考考大家,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呢?
……此处隐藏87453个字……p>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雪白的葫芦花
篇50: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言、每”等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及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可爱的小葫芦,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呀?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种葫芦的人,他一心想得到葫芦,看他的愿望有没有实现?
2、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3、齐读课题,指导“芦”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仔细看这棵葫芦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指4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讨论:每幅图画指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讲一个人种了棵葫芦,结了个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小葫芦全落了。)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读下面的词语。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3、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4、分类识字。
(1)相同结构的字有哪些,请你找一找?
治、棵、挂、哇、怪、慢
(2)相同偏旁的字有哪些?
怪、慢
(3)相同部件的字有哪些?
挂、哇
5、指导书写
(1)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2)描红,仿写。看谁写得好。
(四)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