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美术教案【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术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点、线的基本知识。
2.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包括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秋天小雨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秋雨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习雨中与雨前、雨后不同天气变化的表现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小雨沙沙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彩色水笔和画纸等常规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选好小组长
教师:课件:录像《小雨沙沙》、范作、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出示课件:录像《小雨沙沙》。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录像的感受。
2.教师用水壶洒水,询问学生听到什么,并让学生表述听到的感受。3.教师小结听到的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二、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3.揭示课题:《小雨沙沙》。三、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小雨点?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学生上台演画小雨,教师讲述并补充。3.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4.在画中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四、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的建议:画出自己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五、展示作品,学习评价。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六、提供课题,研究拓展。教学反思:
小雨沙沙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录音《雨中情》、范作、不同雨景(有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情景)的录像教学过程:
一、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下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景。2.思考:怎样表演你在不同雨景中的感受?二、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感受。2.小组评,教师评。三、讲述故事,结合表演。
1.让学生说说雨中的故事(可结合表演的形式)。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四、布置作业,表现雨境。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教师提供的照片或范作等。
2.提供作业构思建议:①主题:在雨中。②思路:可以表现自己或别人在不同雨景中的情景;也可以表现对雨中不同情景的感受;还可以表现动物、植物在雨中的情景;自由地想象对雨中情景的感受。③注意:运用不同点、线和色彩,画出雨的不同变化,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画面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画的反面写上说明,创作时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五、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美术教案 篇二课题
谁画的鱼最大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教学
目标
审美领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技能领域: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彩笔、油画棒
教师准备:
电脑、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好,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谜语, 边听边想,听完了以后再回答问题。
从不离水,摇头摆尾。 鳞光闪闪,满身珠翠
2、你真聪明!你怎么猜出来是鱼呢?
3、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教师:同学们,就让我们跟随小鱼珊珊一起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
看完了以后感觉非常美,也想到海底世界像小鱼一样玩一玩。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让我们每个同学爱护鱼类的同时,也爱护它的家。
2、教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
(1)学生说,教师通过课件演示鱼身体的各部位的特点。
(2)认识不同形状的鱼的特点。〈课件演示〉
教师小结: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鱼身体的各部位的特点。)
(三)比较:认识大小
1、教师:同学们,老师从大海的深处请来了两条鱼,你们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现在我将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你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
(出示两条鱼)
2、体会如何将鱼画大:(学生进行画大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画时应有正确的作画习惯,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四)欣赏艺术作品
1、教师出示农民画,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的异同。(*出示课件)
(1)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农民画家是怎样画的?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给5秒钟的时间,学生欣赏讨论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
2、教师总结:农民画家真是太有创造性了,他把鱼变得更美了 ……此处隐藏2083个字……们大家一起合作,印一幅最漂亮的作品来,好吗?。
3、教师与幼儿一起参与操作,体验鞋底印花的乐趣。
4、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上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鞋底印花,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
5、师总结:原来我们的鞋底还有这么多小秘密呢,有花朵、有星星、有小兔子、还有机器人,真有趣。
美术教案 篇六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美术教案【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