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25-05-11 07:12:04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全文共11916字)

第一篇: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或文化创新,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或者说,是当代东方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历程。实现这项历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奋斗。其中,我们为20岁以下这一代中国人,创造何种文化环境? 生产何种文化产品? 提供何种文化服务?特别关键,值得关注。文化建设,重在建设。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国学启蒙。

自1993年以来,我们以“大中小学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为题,先后被立项为“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广东、重庆、四川、湖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选定6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连续滚动的教育试验研究,有80余万学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认可。为21世纪的中国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国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径。13年的实验研究,苦辣酸甜,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历史命运,当代转化,弘扬发展等,有了些许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记忆。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其社会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张岱年先生的题词是“弘道明德”。从此,这个研究所就成为“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大本营。

本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的思路,分别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国道德》、《中华伦理》三个学段的教育实验用书。

使用之后,反响不一。有一份全国性刊物对《中华伦理》大动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认为《中华伦理》的“错误”,在于企图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封建糟粕毒害当代青少年。对此,我们无暇与其理论,只是感谢它令人清醒和谨慎。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道德规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驱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的外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理念的内在强化,就难以有持续、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道德知识、意识、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我们在一批大师的帮助下,从历代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吸取智慧,参照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忠、孝、诚、信、礼、义、廉 ……此处隐藏7658个字……而阅读是无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化内容,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选来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是很适当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 就小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如《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小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小学生告诫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表明,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功范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处理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1.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有人,甚至不少人都以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因此,国学教育就是教学生这些东西。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和有害的。国学可以包含、但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 如前所说,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2.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是存在糟粕的东西的,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

其次,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现在,有些学校搞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机械诵读、记忆一些古代幼学启蒙读物,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就里,不明其义。试想: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谁、“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仅仅会背诵这两句话,有能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义的,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

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也者”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国学教育中的中国古代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营养。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仅仅就阅读而言,

光读国学名篇名著,不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高士奇的儿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国学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来还有待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

第五篇:《刑法的启蒙与思考》

《刑法的启蒙与思考》

(新生研讨课,2学分,32课时)

一、课程简介

《刑法的启蒙与思考》是法学专业学科基础课——刑法学的普及性课程,该课程主要以非法学专业本科新生为授课对象,旨在通过以研讨式授课为主导的交互性学习,形成对现代刑法之品性、机能与运行方向的基本认识,拓展与丰富参与授众的法学视野,塑造理性思维的旨趣。本课程通过专题研讨,探寻刑法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塑造并确立其现代品性,及其对刑法的价值目标、观念、制度与规范的影响,追问人类为什么需要刑法、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刑法、人类未来刑法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演进方向的问题,探求现代刑法构建的价值根基,与人类刑法需求的合理尺度。

二、本课程的授课要求

1.本课程以交互式授课为主,教师在授课前会将相关研讨性问题提供于学生,以便学生在参与课堂授课前准备。

2.本课程以启发式授课为主,学生应在参与课堂授课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思考线索展开自主性分析,并参与课堂讨论。

3.本课程以追问性授课为主,以刑法哲学的宏观视角,在专题讨论中鼓励学生的广泛参与,形成对法学思维与旨趣。

4.本课程不以检测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考查目标,将采取交互性谈话的方式进行课程考试,重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任课教师简介

魏昌东,男,副教授,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全文共1191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